中国食材电商节盛大重启,多措并举助力行业复苏
2022年食餐行业面临新的挑战,数十场餐饮食材类展会纷纷延期举办,作为中国食材餐饮第一展的中国食材电商节短期内推出8大有力举措,探索深度服务行业的新路径,近日宣布在6月8-10日率先复展,充分发挥展会的平台作用,全力推动食餐行业全面复苏与创新发展。
举措一:春耕行动,下沉市场,了解行业新动态
3月,中国食材电商节组委会特别开展春耕行动,上至北京新发地、东郊、回龙观;东至山东青岛、济南、潍坊、临沂;中部跑遍河南信阳、郑州,湖南长沙、岳阳,江西赣州、南昌;南下江南上海、江浙=舟山、宁波、绍兴、泰州等地的一线食材市场,了解食材批发商的想法以及真实感受,虚心请教疫后展会如何调整更有效,数字化如何推进更实效。
举措二:走访客户,倾听食材企业急难困
3月中国食材电商节启动头部食材餐饮企业的拜访之旅:国联水产、獐子岛、恒兴、国信、翔泰等知名水产企业,正大、温氏、知味大师等肉禽冻品企业,辛普劳食品、双汇、北记食品等面点品牌,浏阳菜帮主、厦门绿进、江门思味园等预制菜玩家,均在探访之列。
组委会走访湖北、湖南、江苏、河南、广东、四川等20多个省份的酒店餐饮行业协会,以及鲁菜高炳义大师、徽菜焦福成大师、粤菜欧锦和大师、川菜蓝其金大师等全国八大菜系师门团体,深入了解需求,进一步完善中国食材电商节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举措三:强强联合,放大品牌声音
食材餐饮行业线上线下的融合尤为重要,良之隆·中国食材电商节一直注重发挥食材电商节线下IP的价值,积极对接打通线上平台。2022年,分别与抖音电商、京东生鲜、多多买菜、盒马鲜生等电商渠道深度沟通,探讨预制菜万亿风口上,线上线下融合,共建O2O食材产业生态圈合作之道。
举措四:千团直播,选品大会
自2020年以来,食材电商节推出B2B食材直播服务,100多场源头食材品牌企业以展会平台直播为传播新路径。2022年3月份策划水产直播专场,华山小龙虾、丰瀛水产,智慧渔业、国信水产、明基水产等头部企业积极参与,品牌宣传与采购对接效果显著。4月份将推出预制菜专场,联合众多预制菜企业线上云展。肉禽、面点以及调味品专场直播也在同期筹备。
举措五:线上渠道全开,持续拉新
食材电商节将营销推广置于流量最前端,置于市场需求最前端,将通过百度、头条、抖音、腾讯、搜狗、新浪粉丝通、快手、B站等高流量媒体平台,以及食材、餐饮行业垂直门户为展会持续引流拉新,高效吸引观众。并孵化运营了40+食材餐饮社群,10万+专业粉丝,不仅成为展会线上营销的主入口,还成为了服务食材餐饮客商的主阵地。
针对2B行业,中国食材电商节通过自建底层流量池和引入成熟数字营销工具相结合的做法,让多维度、多场景融合的增长黑科技新玩法触达更多参展商和观众观众,加速推动展前、展中供需双方资讯、需求的多层链接,进而推动展会现场的交易、洽谈效益。
举措六:全国媒体、市场全覆盖,营销宣传触角无处不达
良之隆·2022第十届中国食材电商节将与新浪、头条、腾讯网、中国日报、国际在线等主流媒体合作,联合地方网站媒体:湖北网、湖北综合频道、武汉发布、武汉台生活全报道等进行宣传报道,还将邀请红餐网、红厨网、餐饮界等行业垂直媒体见证展会专业性、权威性。此外,食材电商节还将覆盖线下全国各地食材生鲜市场,多管齐下,全国各地、线上线下,触角无处不达,全方位赋能展会,将展会亮点一一呈现给潜在客户,吸引各方观众到场参观。
举措七:数据库营销,让老数据焕发新生
利用十年沉淀的百万客户数据,食材电商节将通过官方媒体渠道、客服中心、短信等方式全面邀约专业买家。依托客服中心十多位专职客服人员,建立1亿+次曝光能力的全网数字化渠道推广体系和20万+精准预约的庞大流量体系,一对一精准对接客户前置采购需求,并持续跟踪服务直至现场成交,实现获客、关注、采购等用户行为的数字化闭环管理与营销。
举措八:探讨预制菜未来,举办丰富多样的活动论坛
当前,预制菜产业发展火热,良之隆•2022第十届中国食材电商节将联合中国饭店协会举办2022中国预制菜产业大会武汉峰会,探讨预制菜赛道发展新方向、新路径,以及新消费趋势下预制菜的消费逻辑。
除预制菜大会以外,展会还将举办首届海南鲷流行菜烹饪大赛、如意情杯·中国植物美食烹饪大赛、第四届中国小龙虾烹饪艺术创新大赛三大赛事,巴沙鱼、黑鱼、斑点叉尾鮰产业峰会、2022澳洲肉类新零售与电商研讨会、第三届小龙虾采购节暨产业发展大会、2022中国餐调大会、2022新菜品鉴交流大会、首届中国辣椒全产业链电商节等几十场活动、论坛、比赛,推动食材品类百花盛开、全产业链大发展。
作为食材展览的头部品牌,中国食材电商节勇担责任、居安思危,率先开展一系列措施为餐饮食材行业纾困,相信在多举并措之下,餐饮食材行业未来可期。
让我们期待6月8日良之隆·2022第十届中国食材电商节的隆重举行。
摩登时尚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E-mail,我们将立即处理。